發新話題
打印

科學家發現太陽光可撕裂小行星

科學家發現太陽光可撕裂小行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根據最新計算機模擬試驗,許多小行星最初只是形單影只,但在太陽浴下最終分裂成兩個,從而擁有了自己的小衛星。

  揭示小行星衛星成因

  科學界一度認為擁有自己的衛星的小行星非常少見,然而自1993年“伽利略“號飛船發現第一對小行星-衛星之後,已陸續發現了許多旁邊有小衛星的直徑幾公里的小行星,它們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這一地帶,其中15%都屬於穿過地球軌道的近地小行星。

  關於這一現象的成因,科學界有數種說法。其中之一認為,這種成對分布現象是由於年齡更為古老的行星相撞形成的,不過由於在太空中星球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發生上述撞擊的概率應是少之又少。對於處於木星和火星之間地帶、某些體積較大的成對小行星來說,碰撞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那里的行星沿軌道運行多有數十億年之久,然而較小的近地小行星則更可能會闖向太陽方向,或者是在撞向太陽之前與內圈方向的某顆行星相撞。

  另一種說法傾向於潮汐的侵蝕作用。它認為,行星強大的地心拉力會將途經的小行星一分為二,變成帶衛星的小行星。這一說法的問題在於:新生成的成對小行星在另一新軌道上再次途經時,行星的重力拉力應該更容易使其再分裂才對。

  現在計算機的模擬結果支持第三種解釋:美國大學園的馬里蘭大學凱文.沃爾什及同事認為,太陽光的能量會使單一小行星快速旋轉,最終分裂為二,從而也擁有了自己的衛星。如果小行星吸收了太陽光,它就會以熱量的形式將這種能量釋放出來--夏天時的人行道就是這樣。由於其表面的凹凸不平,熱光量子形成的噴射急流會使岩石產生旋轉的全面驅動力,被稱為YORP作用(Y雅爾科夫斯基-O奧基菲-R拉德齊耶夫斯基-P帕德克)。

  為了證明YORP作用是否為真實成因,沃爾什及同事們選擇一顆名為1999 KW4的小行星及其衛星,通過計算機模擬小行星旋轉。與其它小行星一樣,1999 KW4及其衛星看上去就像一片“碎石堆”--松散的岩石和漂石由於重力作用被聚合在一起。其中,體積稍大的小行星形似飛碟,直徑1.5公里,圓形的小衛星圍繞它旋轉,每16小時旋轉一周。

  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可能由松散岩石組成

  在計算機模擬實驗中,研究小組嘗試將各種不同形狀、大小和密度的碎石堆進行旋轉。據小組成員、來自馬里蘭大學的德里克.理查森稱,碎石每一次被加熱到一定程度後,便開始旋轉且越轉越快,位於兩極的松散物質便開始向赤道部位滾動,使小行星“中心部分向外凸出,狀似一個大漢堡包”。

  到達某一臨界速率、形成一定形狀之後,圓盤邊緣附近的少量物質開始慢慢向周邊漂移,最終形成環繞小行星運轉的軌道。隨著時間的過去,重力引力使這些小碎物質向一起聚集,形成一個塊狀物,並隨著小行星釋放的穩定的熱光量子能而不斷長大,從而形成一對小行星及其衛星。這一進程可能在太空中要花幾十萬年,而通過計算機模擬顯示只需27秒就可展示完畢。

  令人鼓舞的是,模擬結果與1999 KW4及其它近地成對小行星-衛星的實際面貌“驚人的相似”。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美國宇航局噴氣推力實驗室的斯蒂文.勞利曾於2007年撰文發表了首次對YORP作用的測試結果,同時認為這些模擬實驗也證實了越來越被認同的觀點--即直徑1公里大小的小行星是由松散的漂石聚集而成,而不是一整塊大岩石。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