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美國地震專家:短期臨震預報是世界性的難題

美國地震專家:短期臨震預報是世界性的難題

核心提示:美國地質勘探局地震學家露西爾•鐘斯日前表示,地震短期臨震預報仍是世界性難題,精確預測地震的震級和時間目前還無法做到。

新華網華盛頓5月19日電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震學家露西爾•鐘斯日前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說,地震短期臨震預報仍是世界性難題,精確預測地震的震級和時間目前還無法做到。

精確預測地震震級和時間尚難做到

對地震的精確預測,不僅要預報出準確的時間和地點,還應該預測出震級。鐘斯認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這樣的技術。

科學界普遍認為,有地震必有斷層,有斷層必有地震。因此斷層的空間分佈屬於地震預測領域極為重要的資訊。目前人類對於斷層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鐘斯說,與大地震相比,地質斷層會頻繁發生一些沒有大礙的小地震。因此,這就又對地震預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預測時間,還須預測震級,這樣的預測才有實際意義。當地震發生時,震中沿斷層斷裂,裂得越遠,震級就越大。地震發生時震級的大小,和誘發地震的因素之間不存在關聯。在地震開始之前,有關地震震級大小的資訊是無法通過對地層的監測獲知的。

在中國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都有不少地震震前預兆的民間說法,比如動物的異常行為、奇特天象出現等。鐘斯說,這些說法到目前為止,都缺乏十分確鑿的科學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即便這些異常跡象可以作為預報地震的參數,地震監測人員也不能僅僅依靠某一個單獨的異常事件做出地震預報,因其可能只對應極小的發震幾率。一旦誤報地震,損失往往同樣慘重。

歷史上唯一的強震臨震準確預報仍缺乏理論依據

鐘斯說,歷史上迄今最準確的一次強震臨震預報是1975年中國遼寧海城地震。但第二年發生的唐山大地震說明,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經驗仍缺乏理論依據。當年《美國地震協會公告》曾評價說,“海城地震的預測,是結合了經驗主義分析、直覺判斷和好運氣,這是預測地震的一次嘗試”。

鐘斯說,從地震專業角度看,地震的長期預測是可以實現的,這主要基於地震學家對斷層歷史的研究。這種長期趨勢性預測主要預報一個地區在未來幾年或幾十年內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和最大震級。長期預報的主要作用是指導該地區的建築物抗震設防,假如預測未來50年內,某一地區可能會發生一次8級大地震,那麼這個地區的建築物基本上就多要按照這一抗震標準建造。日本作為地震多發國家,長期預報的研究工作居世界前沿,建築物的抗震性都十分科學。美國也做得比較好。

鐘斯說,“短期的臨震預測十分困難,除非有‘前震’發生”。地震的發生通常都伴隨若干次餘震,具有“叢集性”。鐘斯介紹說,在一系列地震中,震級最大的地震為主震,緊隨主震且震級小於主震的地震都稱作餘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稱為前震。不管是前震還是主震,只要從時間順序上講系第一發生的地震,就被稱作“第一事件”。鐘斯說,在“第一事件”之後,緊接著發生另外的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要比通常情況下高得多。也就是說,餘震相對而言有可能預測。

鐘斯說,目前世界各國在餘震預報技術方面相對要好得多,尤其中國在這一領域更為先進。而在美國,比如地質勘探局就有一個不斷更新的專門網頁,顯示未來24小時內地震高發的加州全州發生“有強烈震感”的餘震的可能性。

分析汶川地震損失慘重的原因

鐘斯研究龍門山斷裂帶已有25年。鐘斯說,龍門山斷裂帶是中國西部斷層系統中的一部分,在地質歷史上,它的形成是由於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不斷俯衝積壓,青藏高原抬升,隆起的部分向東移動擠壓。與附近的其他斷裂帶相比,長度要小很多,但長期的擠壓隆升使它的縱深深度較大。斷層間的接觸面足以蓄積足夠的應力產生地震。

鐘斯說,龍門山斷裂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斷層帶,“它被認為是中國境內最危險的斷裂帶之一”。而且龍門山斷層帶屬於活躍斷層,以每年若干毫米的速度在移動,今年的研究記錄顯示它今年來每年移動15毫米。從地質學上來講,每年15毫米已經算是很快的。

鐘斯說,像這次汶川大地震這麼大震級的地震,能夠在瞬間將一幢磚木建築夷為廢墟。磚塊受到震動時,磚縫之間的灰漿就瓦解了,隨之建築物倒塌,造成人員傷亡。鐘斯說,在中國廣大地區常見的磚木房建築物是在地震中最易受損的建築類型之一。

TOP

發新話題